
指南的主体内容为慢性 咳嗽的病因诊断与治疗。指南颁布以来,通过专业杂 志、报刊、会议、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与 推广,并与美国、日本咳嗽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交流。 指南制定以来,广大临床医生,特别是呼吸专科医生 对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与诊断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, 对临床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。慢性咳嗽作为 临床上的常见症状,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,国 内一些科研单位相继加大了慢性咳嗽的研究力度,开 展了诱导痰细胞学检查,发表的慢性咳嗽研究论文逐 年增加,内容包括流行病学、发病机制、病因诊断等。 本期刊登的专题笔谈和论著涉及不同病因慢性咳嗽 的临床特征与病因诊断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与 支气管哮喘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及其与 支气管哮喘的关系、慢性咳嗽少见病因的个案报道 等内容。在指南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,一些同行亦 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。为进一步完善指南,及 时反映国内外咳嗽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,中华医学 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05版 的指南进行了修订。由于慢性咳嗽不仅涉及呼吸系 统疾病,还与耳鼻咽喉、消化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, 本次指南修订还特别邀请了耳鼻咽喉科和消化内科 的专家参与,以提高指南的专业性与权威性。
本次新版指南的修订仍然坚持“内容全面,重点突出,注重实用”的原则,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结构 与内容,只在局部作了调整与改动,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。
1.诊断术语:鼻后滴流综合征(posmasal商p syIldrome,PNDs)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,指鼻炎或鼻 窦炎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,导致以咳 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,被称为鼻后滴流综合征。 但这一定义并未被广泛接受,欧洲不用PNDs这一 诊断术语,而直接采用“鼻炎/鼻窦炎”表示鼻部疾 病引起的咳嗽,主要原因在于某些上气道疾病引起 的咳嗽并无典型的鼻后滴流感、鹅卵石样征和咽部 黏液附着,目前尚无法明确上气道相关的咳嗽是由 鼻后滴流直接刺激还是炎症直接刺激上气道咳嗽 感受器所致。基于上述原因,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 协会(AccP)咳嗽指南委员会修订第二版美国咳嗽 诊治指南时,建议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(叩p盯 ail懈y cougll synd舢e,UACS)替代PNDS6本次新 版咳嗽指南采用了这一新的诊断术语,而且对 uAcs的定义进行了延伸和扩展。在美国第二版咳 嗽指南中,uACS的定义仍然局限于鼻炎和鼻窦炎 的范畴。事实上,除了鼻炎/鼻窦炎外,慢性咽喉炎、 慢性扁桃体炎等上气道疾病,甚至舌根部病变都可 能引起咳嗽。因此,本次新版咳嗽指南定义的 uACS同时包括了上述疾病。尽管引入了uACS这 一诊断术语,但新版指南同时保留了PNDS的诊断 术语,一方面是考虑到指南的连续性,另一方面是对 于部分具有典型鼻后滴流感的患者,PNDs的诊断 名词比较形象易懂,仍然有其优越性。由于在我国 结核是常见疾病,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结核 并不少见,2005版指南首次将支气管结核纳入慢性 咳嗽病因。当时采用了临床上的习惯名称“支气管 内膜结核”,但实际上支气管并无内膜这一解剖结 构,因此,新版指南摒弃了这个不规范的术语,用 “气管一支气管结核”取代。
2.整体框架:2005版指南分7个部分另加1个 附件。附件包括诱导痰检查、咳嗽敏感性检查及 24 h食管pH值监测。新版指南保留了原有的结构 内容,不同的是将亚急性咳嗽单独列出,主要介绍感 染后咳嗽(又称感冒后咳嗽)。结构上比较大的变 化是增加了经验性治疗部分。我国仍是发展中国 家,很多基层医院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足,亦有些患者因经济条件有限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相关检查,对 这些患者可先进行经验性治疗。为了提高经验性治 疗的成功率,指南提出了经验性治疗的6条原则。 值得注意的是,经验性治疗一定要以病因诊断为导 向,参考当地慢性咳嗽病因的分布特点进行,防止走 到“慢性咳嗽一慢性支气管炎或咽喉炎一抗生素加镇 咳药”的老路上去。经验性治疗无效者,应及时到 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。咳嗽作为临 床上常见的症状,目前对其严重程度的评判缺乏具 体标准,因此新版指南附件中增加了咳嗽程度与疗 效的评估,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。
3.诊断程序:新版指南中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 序变化不大。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嗜酸粒细胞性 支气管炎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,2005版咳嗽指南 将通气功能+气道高反应性与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并 列为一线检查。考虑到诱导痰检查尚未普遍开展, 新版指南提供了另一诊断途径,就是可让患者先进 行通气功能+气道高反应性检查,若气道高反应性 阴性再行诱导痰检查。
4.祛痰药物:临床上祛痰药物种类繁多,很多药 物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,但考虑到临床应用的普遍 性,一些药物在临床应用时确实有一定疗效,因此新 版指南对一些比较常用的祛痰药物也进行了介绍。
虽然近年来国内在慢性咳嗽诊治方面取得了很 大进步,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:(1)很多社区医 院或基层医院的医生对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普遍缺 乏认识,仍停留在“慢性咳嗽.慢性支气管炎或咽喉 炎.抗生素加镇咳药”习惯性思维中;(2)慢性咳嗽 的误诊误治除了对慢性咳嗽病因认识不足外,还有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开展慢性咳嗽的相关检查,特 别是诱导痰细胞学检查,此项检查并不需要贵重的 仪器与复杂的技术,但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起着重 要作用,希望借助指南的推广,将来有更多的单位开 展这方面的检查;(3)从目前初步进行的病因诊断研 究结果来看,北京、上海地区的病因分布与广州有一 定的差异,这种差异是地区差异,还是病例选择、诊断 方法差异所致尚不清楚,还有待于全国多中心慢性咳 嗽病因分布调查结果的证实;(4)虽然慢性咳嗽常见 病因占70%~90%,但仍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或治疗 效果不好,其中有些可能是我们尚未发现的咳嗽病 因,这些均有待于将来的深入研究;(5)我们的祖先早 在二千年前就提出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” (黄帝内经),这与现代医学慢性咳嗽的解剖学分布竟 不谋而合,中医中药对咳嗽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 丰富的经验。目前国内市场上用于治疗咳嗽的中药 品种繁多,但多数缺乏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,治疗的 适应证及效果不明确,这需要我们采用现代医学的手 段,去伪存真,挖掘出一些指征明确、疗效肯定的中药 组方或单体出来。展望未来,任重道远,希望大家共 同努力,不断提高国内慢性咳嗽的诊治水平。